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京都关内区”云:“硖石又东盖二十里至石壕镇(今石壕),即杜翁《石壕吏》作处。又二十里干壕镇。道北有神雀台,高五十丈,周半里。” 似将硖石驿置于今硖石乡,而非今陕州菜园乡石门。因为硖石乡向东约6000米即石壕村,位于石门的东北方向。唐时两京道基本沿秦汉驰道,由陕州而东有北崤道和南崤道,高宗、武后以后由长安幸洛均走南崤道。据王文楚先生《唐代两京驿路考》:“自陕州东南至洛阳之崤山南麓,馆驿设置密多,其计十一。而崤山北麓,馆驿稀少,仅三,且此三驿,亦非常设。” 南崤道陕州东的驿馆有硖石在城驿、礓子岭、嘉祥驿、莎栅、永宁县鹿桥驿、同轨店三乡驿、昌谷驿、福昌县在城馆、柳泉驿、永济桥寿甘棠馆、寿安山馆、三泉驿、临都驿、洛阳驿和都亭驿。而陕州向东沿谷水行,有石壕村、干壕、芳桂宫驿、渑池县在城南馆、新安驿、硖石堡、阙门、新安县慈涧、谷水社、蒋桥。 由此说看,石壕、干壕均在崤北道,与今之硖石乡相去不远。严耕望先生将石壕置于硖石东南方向,本就与实际地望不符,考今之硖石乡石壕村一带地理,石壕村在硖石乡东北方向。严说当是将唐之硖石县(硖石坞,今陕州菜园乡石门水库)与今之硖石乡混淆了,从而也混淆了崤山南、北二道的部分地望。
另,杜甫《石壕吏》并非写于陕州区石壕村,而是写于今车壕村(111.505711,34.726913)东坂,考其地望,是村东一个蜿蜒的大坡,坡南侧有指示牌“古崤函古道石壕段”。考其地貌,为台原和沟壑交错地,台原上有村落,村边有崤函古道遗迹,正当大道,知车壕村正是唐石壕村。今石壕村(111.547871,34.724172)距硖石乡6.4公里,距车壕村3.9公里,从距离看非唐石壕村地望,当是重名。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