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载:“昭应,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宝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之西北。”昭应县即隋新丰县、垂拱间的庆山县及天宝间的会昌县。县设驿,据《旧唐书》卷一百五《宇文融 韦坚 杨慎矜 王鉷传》:
时天宝六载十一月,玄宗在华清宫,林甫令人发之。玄宗震怒,系之于尚书省,诏刑部尚书萧隐之、大理卿李道邃、少卿杨璹、侍御史杨钊、殿中侍御史卢铉同鞫之;又使京兆士曹吉温往东京收慎矜兄少府少监慎馀、弟洛阳令慎名等杂讯之;又令温于汝州捕史敬忠获之,便赴行在所。先令卢铉收太府少卿张瑄于会昌驿,系而推之,瑄不肯答辩。此段史料载杨慎矜遭李林甫、王鉷构陷引玄宗厌恶,并最终获罪事,其中有卢铉收押太府少卿张瑄于会昌驿事。《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宇文韦杨王”载:“捕太府少卿张瑄致会昌传舍,劾瑄与慎矜共解图谶,搒掠不服。时天宝六载。”时天宝六载,会昌尚未更名,故“会昌驿”“会昌传舍”即昭应驿。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七“邮驿”:“(昌亭驿)在临潼县西南五十步,东至华州渭南县驿八十里,西至府秦川驿五十里,南至蓝田县七十里,北至栎阳县三十五里。”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临潼县”:“昌驿亭在县西南五十步,东至华州渭南县八十里,西至本府秦州(川)驿五十里。”同书卷一一“万年县”又云:“太宁驿在县城东草市,东至昭应驿四十六里,西至秦川驿四里。”严耕望先生认为“昌亭驿”疑为正,“昌亭”当为“会昌”之倒讹,且“昭应驿者当即指上引昌亭驿而言,即以县名为称也。”
会昌改名昭应,历来也多神异书写。据《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四十九“定数四”《曲思明》引《会昌解颐》,赵东曦为吏部尚书时,铨曹人吏,按例是可以推荐亲友门生,众人皆趋之若鹜,纷纷请托,唯曲思明不为所动。赵冬曦遂好奇相问,曲言皆命数,岂为人力?并曰:“今请于阶下书来年于尚书下授官月日,及请授俸料多少,亦请尚书同封记。请坏厅上壁,内书记,却泥封之。若来年授官日,一字参差,请死于阶下。”后玄宗幸温泉,见白鹿升天,改会昌县为昭应,命吏部给此地铨选官员,冬曦便将曲思明委任此县。召思明,坏壁发旧日泥封书,果然授官地点时间均一字无差,冬曦奇之。同卷言吏部令史马游秦与吏部侍郎裴光庭事,与曲思明、赵冬曦事仿佛,只是言会昌易名之因为“后老君见于骊山,銮舆亲幸其地,因改会昌县为昭应县。”另《慕异记》载渭桥人杨祯避居昭应石瓮寺文殊院读书,遇一红衣女子,与之诗赋相和。女自荐枕席,欢悦数日,后方知此女为佛前油灯所变。故事虽奇幻,其中二人的诗作颇为可观,其一云:“凉风暮起骊山空,长生殿锁霜叶红。朝来试入华清宫,分明忆得开元中。”其二曰:“金殿不胜秋,月斜石楼冷。谁是相顾人,褰帷吊孤影?”其三曰:“烟灭石楼空,悠悠永夜中。虚心怯秋雨,艳质畏飘风。向壁残花碎,侵阶坠叶红。还如失群鹤,饮恨在雕笼。” 另有晚唐诗人郑嵎《津阳门诗》,以昭应为背景,将开天时间的历史事件一一道来,包括玄宗骄奢、杨氏受宠、渔阳鼙鼓、狼狈奔蜀等,最后以冀望中兴作结,全诗长达百韵,叙事条畅,情事交融,清管世铭赞曰:“郑嵎《津阳门诗》,七言百韵,为三唐歌行中第一长幅,可与《连昌宫词》、《长恨歌》参观”(《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老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堪称昭应书写的巨制:“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虽未栖止昭应,然亦当时实录,洵为诗史,可与《长恨歌》并称为昭应的“诗歌符号”。
唐昭应县于宋大中祥符八年改临潼县,即今西安市临潼区。唐昭应城的设置与华清温汤有密切关系,玄宗一度每年9月至次年3月均来驾幸华清宫,百官扈从,盛况空前。张说《扈从温泉宫献诗》云:“温泉启蛰气氛氲,渭浦归鸿日数群。骑仗联联环北极, 鸣笳步步引南熏。松间彩殿笼佳气,山上朱旗绕瑞云。不知远梦华胥国,何如亲奉帝尧君。”“骑仗联联”“鸣笳步步”写出帝王驾幸华清宫时的盛大场面;卢象《驾幸温泉》诗:“传闻圣主幸新丰,清跸鸣銮出禁中。细草终朝随步辇, 垂杨几处绕行宫。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此日小臣徒献赋,汉家谁复重扬雄。”其中“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不仅指出君臣驾幸温汤的宏大规模,也说明当时的国家政事及外交事务均暂时在华清宫处理,甚至可以说华清宫为中心的昭应城成为临时的“都城”。为了借帝王驻跸、群臣栖止,在华清宫北的昭应的地位就越发重要,杜佑《通典·古雍州》云:“后置会昌郡于骊山下,遂废新丰并入焉,改为昭应。” 成为帝王临幸驻跸、处理公务、接见外国使节的行政文化中心,“形成了‘山、宫、城’三位一体的历史遗存”。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昭应古城南城墙遗址已被发掘并保护,据《长安志》等载,昭应驿在“县西南五十步”,唐代的一步合1.514米,则知昭应驿的具体地址当在今昭应南城墙西南70余米处,其地理坐标为(109.214737,34.372571)。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