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都驿是两京道由洛阳至长安的起点,是洛阳城外的第一个驿站。无论走崤山南道还是崤山北道,均须从临都驿出发。若取道崤山南道,则沿洛水而西至三泉驿(甘水驿)、寿安馆方向,由三乡驿沿连昌河谷北上入莎栅道(参见“蒋桥”条);若走崤山北道,则需北行至蒋桥后西折沿谷水至磁涧店往新安方向,故而临都驿是洛阳第一大驿。据专家考证,临都驿不是一座简单的驿站,而是一座驿城,也是迎宾、饯送、休憩之所。它是交通和通讯枢纽,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两京道行宫管理机构亦设于此。 国家重要的外事活动、政治活动涉及饯送者,大多在此地进行。临都驿东临洛水,有众多的亭台楼阁供行人饯送时休憩设宴,连流徘徊。临都驿今址在洛阳开发区孙旗屯乡(112.410908,34.638659),东南临洛水,北与谷水及上阳宫相望。从临都驿诸作看,多涉河流水景,当知驿城虽大,驿馆当临河,故其地望当在今洛河边洛浦秋风园一带,其大致坐标信息为:西北角(112.414433,34.63583),东北角(112.418314,34.635236),西南角(112.414074,34.632623),东南角(112.418026,34.63286)。
临都驿诗作颇多。前述白居易有《酬别微之临都驿醉后作》:“沣头峡口钱唐岸,三别都经二十年。且喜筋骸俱健在,勿嫌须鬓各皤然。君归北阙朝天帝,我住东京作地仙。博望自来非弃置,承明重入莫拘牵。醉收杯杓停灯语,寒展衾裯对枕眠。犹被分司官系绊,送君不得过甘泉。”(参见“三泉驿”条)白居易大和九年任同州刺史,未赴任,后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侯,驻洛阳。开成四年十月得风疾,会昌元年罢太子少傅,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时距其任杭州刺史已二十余年,元稹西归长安,白居易至临都驿置酒送别,作此诗。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距上次离别已二十年;三四句写虽然人生离别多,且二人均已晚年,所喜的是身体还算强健。中四句写二人一在洛阳,一在长安,各自保重,莫太牵念;末四句写醉后对床夜语,同榻而眠,可惜自己被公务羁绊,不能送过甘水驿(三泉驿)。从后四句可知当时临都驿实为大驿,虽然近洛阳城,但人们送客至此,甚至还可以在此住宿一晚。白居易第二日还要送元稹沿洛水西行至甘水驿,足见二人情谊之深。又《临都驿答梦得六言二首》其一云:“扬子津头月下,临都驿里灯前。昨日老于前日,去年春似今年。”其二:“谢守归为秘监,冯公老作郎官。前事不须问着,新诗且更吟看。”从乐天诗“临都驿里灯前”,知临都驿送别多在夜里,当会在此栖宿一晚。刘禹锡和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二人皆以“比较法”巧设机关,乐天以“昨日”“前日”、“去年”“今年”、“前事”“新诗”对比,梦得则以“世事”“心事”、“新人”“故人”对比,巧妙地将时间融入诗句,通过对比抒风景依旧、物是人非之感慨,有很强的时间意识。同时,白诗从“扬子津”写到“临都驿”,刘诗从“北固山”写到“东都城”,二人多年为友,各处为官,聚散无常,南北漂泊,诗句又表现出极强的空间意识。又白居易有《临都驿送崔十八》:“勿言临都五六里,扶病出城相送来。莫道长安一步地,马头西去几时回?与君后会知何处,为我今朝尽一杯。”此诗作于开成五年,与送元稹诗相去不远。“崔十八”即崔珙,出于博陵崔氏,北魏期间此家族已为洛阳望族,满门簪缨,因排行十八,故有此称。时崔珙为东都留守,判尚书省事,白居易为其下属同僚,交情甚笃,故在崔珙要赴长安任宰相时“扶病相送”。“莫言长安一步地”,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卫风·河广》同一机杼。又唐彦谦《寄怀》诗云:“有客伤春复怨离,夕阳亭畔草青时。泪从红蜡无由制,肠比朱弦恐更危。梅向好风惟是笑,柳因微雨不胜垂。双溪未去饶归梦,夜夜孤眠枕独欹。”白居易《河亭晴望》云:“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诗中所提到的河亭、双溪,均为临都驿风景。可知唐时临都驿枕河望溪,亭台参差,风景绝胜。
在叙事文学方面,《唐阙史》“卢渥”云:
唐左丞相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乾符初,母忧服阕。渥自前中书舍人拜陕府观察使。又旬日,其弟绍自前长安令除给事中。又旬日,弟沆自前集贤校理除左拾遗。又旬日,弟沼自畿尉迁监察御史。诏书叠至,士族荣之。及赴任陕郊,洛城自居守分司朝臣以下,互设祖筵,遮于行路,洛城为之一空。都人观者肩望击毂,盛于清明洒扫之日。自临都驿以至于行,凡五十里,连翩不绝。有白须传卒,鸣指叹曰:“老人为驿吏垂五十年,阅事多矣,而未曾见祖送之盛有如此者。”时士流窃语,以此日在家者为耻。渥有题嘉祥驿诗曰:“交亲荣饯洛城空,善戏戎装上将同。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清山色更红。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有遗风。”诗版后为易定帅王存尚书碎之。
乾符初,卢渥丁母忧后,拜陕府观察使,其弟卢绍擢给事中,弟卢沆擢左拾遗,又弟贞沼迁监察御史,可谓满门荣光。在卢渥赴陕任职前,洛阳城各大机构均在临都驿为之设饯送行,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以至于老驿吏五十余年均未目睹此胜事,洛城人甚至以未睹此景为耻。卢渥自己也很得意在地诗中云“交亲荣饯洛城空”。而此诗为《题嘉祥驿》,嘉祥驿地望在何处待考,从卢诗看,“雕鞍照地数程中”,从临都驿到嘉祥驿,似乎经过不少的驿站,也有不短的里程,“马嘶静谷”“旆映清山”当知嘉祥驿在山中,风光宜人。但考莎栅道,陕州东南五十里至硖石驿,硖石东南三十里至莎栅,莎栅东南三十里至鹿桥驿,鹿桥东南三十里至三乡驿,其间虽有同轨店、福昌馆等这样的小驿馆,但并未有嘉祥驿地望之“空缺”。然嘉祥诸作又不少,薛能《符亭二首》其一云:“符亭之地雅离群,万古悬泉一旦新。若念农桑也如此,县人应得似行人。”其二云:“山如巫峡烟云好,路似嘉祥水木清。大抵游人总应爱,就中难说是诗情。”有专家根据“水木清”等景物描写,推测嘉祥驿与陕州宫前乡一带风物相似,故嘉祥似为莎栅驿别称。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