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古称阴晋。《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裴骃集解:“徐广曰:‘今之华阴。’”司马贞索隐:“按:年表作‘齐侵阴晋’。《秦本纪》云‘惠王六年,魏纳阴晋,更名曰宁秦。’徐氏云‘今之华阴也’。” 《史纪·秦本记》载:“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 阴晋(华阴)本为晋国位于河西的边疆要塞,三家分晋后,秦惠王六年,魏献阴晋于秦,更名宁秦。1959年考古工作者华阴岳镇东发现一座古城,该城城墙系夯土版筑,西墙和北墙保存较好,东墙与南墙破坏较严重。古城略呈椭圆形,城北长,东西窄,西墙285米,北墙残长140米,城墙上窄下宽,下部宽度7.4米,残存高度最高3.4米,城门洞处加宽5.6米。西墙北段有城门,1门道,城门洞呈长方形,外宽4.8米,内宽4.55米,长7.4米,残存高度3.4米,由城门底向城内有夯土台基,东西长5.6米,南北长50左右。城门道内发现筒瓦、板瓦、半瓦当、方足布等,经专家鉴定均为战国初年的遗物。专家特别对残损的方足布进行鉴定,认为是魏国的货币,结合文献资料,断定此即为魏国阴晋城。由于城内遗物均为战国时,故此城当建于战国初年。专家认为:“阴晋城就是建筑在秦魏交界之地,是魏国的一个军事城堡。同时它距魏长城不远,在当时与魏长城有密切的关系。” 阴晋城遗址现位于华阴市四五〇部队西门一带(110.10805,34.59426)。
如上述考古专家所言,阴晋故城与魏长城有密切的关系,则长城驿与阴晋城的距离关系如何呢?长城驿的地望在何处?《元和志》卷二“华州华阴县”载:“长城在今县西,春秋时秦晋分界处。” 《寰宇记》二九云“县西二里”,严耕望先生指出“殆即县驿耳”。 魏长城南起华山北麓,北至韩城黄河西岸城南村,全长三百余里,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县。公元前409年,魏命吴起攻河西地区,大捷后设河西郡,吴起任郡守。后吴起遭谗奔楚,临河而泣。据《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载: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吴起受王错构陷,被迫离魏奔楚,西河之地果被秦夺回,魏国国力也“从此削矣”。故知魏长城当修于吴起亡楚后。《史记·秦本纪》载:“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秦献公二十三年,即前362年,秦破河西少梁,擒魏将公孙痤。此后魏在河西节节败退,《史记·魏世家》:“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唐张守节正义:“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北之地,尽入秦也。” 直到秦惠王六年“更名少梁曰夏阳”, 魏在河西之地完全失守。为与秦国抗衡,魏惠王命龙贾于前358年始在河西秦魏交界筑长城,八年而成,后又扩建。然均不能阻挡秦军的摧枯拉朽,直至魏献纳阴晋予秦以求和。今华阴市区境内有八处魏长城的遗迹,包括朝元洞西、红岩村(110.080843,34.551724)、城南村、河湾村(110.080843,34.551724)、西关村(110.082334,34.569913)等,其中城南村附近的长城规模最大,长365米,底宽9.2米,有堡寨和烽火台,细土夯筑,坚固扎实。城南村位于华阴城西,亦位于古阴晋城西,从城南村向东测距1500米,即为华阴古城,故知城南村(110.080541,34.561652)即为长城驿所在地,其信息座标为西北角(110.079518,34.562001),东北角(110.081387,34.561466),西南角(110.079878,34.560812),东南角(110.080812,34.560812)。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