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阌乡,汉以湖阌乡为戾园。” 晋潘岳《西征赋》:“发阌乡而警策,诉黄巷以济潼。眺华岳之阴崖,觌高掌之遗踪。”即指此地。隋唐时当大道,《隋书》载炀帝于大业五年正月自东都还长安,“二月戊戌,次于阌乡”(《隋书》卷三·帝纪第三·炀帝上);《新唐书》卷二百七“宦者上”:“宪宗之立,贞亮为有功,然终身无所宠假。吕如全历内侍省内常侍、翰林使,坐擅取樟材治第,送东都狱,至阌乡自杀。” 宦者触法送东都监狱,当经大道,故可知阌乡必在两京道上。据《元和志》卷五:“(虢州)西北至潼关一百三十里。” 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东至河南府四百六十里。南至南阳郡七百里。西至华阴郡二百三十里。北至绛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汝郡五百十里。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陕郡一百里。去西京四百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五里。户万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万二千九百十五。”弘农至华阴二百三十里,华阴至潼关一百里,则潼关至虢州一百三十里,若以此计,据《元和志》阌乡东至州一百里,则阌乡在潼关东三十里。今从潼关古城向东测距16200米,其位置大概在今灵宝底董村(110.464842,34.567955)和神底村(110.491756,34.567734)之间,又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径阌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湖县有阌乡。世谓之阌水也。魏尚书仆射闅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闅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西征赋》曰:咸征名于桃原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闅乡南谷中。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由《水经注》知,阌乡城西有阌水,又名玉涧水,水自阌乡南谷出,北入黄河。考今之灵宝玉涧水,民国《阌乡县志》载:“玉溪涧发源于石姥、甘涧、善车、太、麻诸峪,各支至双桥会而为一,经县西阌底镇入黄河。”考善车峪(110.333519,34.446941),在今陕西潼关境内秦岭,附近有小北沟(110.328776,34.446703)、坡夫岔(110.3798,34.446584)、马峰峪(110.357378,34.46861)环绕,阌水由此向东北经过故阌乡城西入河。沿阌水向东北,距底董村1公里有文底村(110.455248,34.57848),当大道,据当地史志及与村中老人交流,此村原称“阌底”,为阌乡故城旧地,阌水自村西入黄河。
又据《一统志》陕西卷“建置目”云:“阌乡县,西至潼关厅界六十里。”又同州卷“建置目”:“潼关厅东至阌乡县界五里。则今县去潼关六十五里。”自潼关向东测距32400米,则为今阌乡村(110.635813,34.576985)。据村民介绍,1956年国家修建三门峡大坝,阌乡县城搬迁,一部分搬至原县东南五里西阎乡,另一部分搬至西南五里取名阌乡村。在阌乡村南塬地上建有巍峨的门楼,上书“阌乡村”三字,石阶下西侧有《阌乡县城始末》碑,其文曰:
阌乡县原名胡,秦初为胡关地。前汉在胡关地置胡县,此为阌乡有县之始。武帝建元元年(前一四〇年)更名湖,属京兆尹(在今西安市);后汉建武十五年(三九年)属弘农郡;三国、魏、晋仍旧;南北朝时期,元魏改湖县为湖城县;北周明帝二年(五五八年),在原湖城县旧址置阌乡郡,领阌乡县;隋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废阌乡郡;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省湖城县入阌乡县,移治于湖城;义宁元年(六一七年),复置湖城县,仍置阌乡县;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改凤林郡(原弘农郡)为鼎城(以阌乡之皇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六三四年),阌乡县属虢州;宋、辽、金时期,湖城、阌乡改属陕州;元代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阌底镇);明代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隶河陕汝道,阌乡县移治于唐湖城县旧址;清代,阌乡县隶属陕州;中华民国,阌乡初属豫西道,后废道设区,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属河南省第十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阌乡县属陕州专区;一九五二年撤销陕州专区后,属洛阳专区;一九五四年六月,灵宝、阌乡两县合并,阌乡县不再存在,阌乡县城成为乡镇所在地。一九五九年黄河三门峡水库拦洪蓄水,是老县城属于海拔333米以下的淹没区,阌乡人响应国家号召,一支移民敦煌(一九五六年移出),一支移至阌东,大部分移至今地阌乡村。为纪念阌乡老县城曾经的辉煌历史,激励后来人,故立此碑以记之。
从这段记载可知,阌乡故城在阌底镇(即今文底村),而明以后阌乡城即近代之阌乡城,为唐湖城旧址,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
阌乡县,本汉湖县,地属京兆尹,自汉至宋不改。周明帝二年置阌乡郡,按,阌乡本湖县乡名,“阌”古文“闻”字也,《说文》:“从门旻声。”隋开皇三年废阌乡郡,十六年移湖城县于今所,改名阌乡县,属陕州。贞观八年改属虢州。
知唐湖城即今阌乡,其地望大概在今阌乡村、阌乡老车站、南滩村、阳平河大桥以北、黄河以南的区域。据当地人回忆,县城占地约6平方公里,东西长,南北窄,呈椭圆形。有城墙,高约8米,底宽6米,有四座城门,其中南门洞镌“望鼎”,石碑书“晋龙镶将军王睿故里”。其地理坐标大致为西北角(110.079518,34.562001),东北角(110.665506,34.582382),西南角(110.650487,34.577953),东南角(110.667303,34.578013)。
由上可知唐时的阌乡在今豫灵镇文底村附近,近代阌乡城在今阌乡村、阌乡老车站以北的区域,为唐湖城县旧址。故阌乡驿当在文底村西。地理坐标大致为西北角(110.444739,34.580826),东北角(110.445457,34.580024),西南角(110.443984,34.579638),东南角(110.446751,34.579905)。
写于阌乡的文学作品有老杜《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冻未渔不易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新欢便饱姜侯德,清觞异味情屡极。东归贪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可怜为人好心事,于我见子真颜色。不恨我衰子贵时,怅望且为今相忆。”诗为杜甫杜甫于肃宗乾元元年冬自华州赴东都途中作,写东归途中受友人烹鱼款待,极言鱼脍之鲜,“可怜为人好心事,于我见子真颜色”句抒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及对姜七少府的赞美。又岑参有《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风尘奈汝何,终日独波波。亲老无官养,家贫在外多。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相去关城近,何时更肯过。”叙事文学方面有前述《韦浦》,韦浦自寿州赴京,宿阌乡,遇一人名归元昶,言己被旧主弃,穷困无以过潼关,请韦浦收留。韦浦好意相留,元昶却屡屡做法害人,后遁去,与韦浦于赤水重逢,具告实情。(见卷第三百四十一“鬼二十六”《韦浦》)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