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豆”之名北朝已见史籍,令狐德棻《周书》卷二“文帝下”:“八月丁丑,太祖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等十二将东伐。至潼关,太祖乃誓于师曰:‘与尔有众,奉天威,诛暴乱。惟尔士,整尔甲兵,戒尔戎事,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尔众士其勉之。’遣于谨居军前,徇地至盘豆。东魏将高叔礼守栅不下,谨急攻之,乃降。获其戍卒一千,送叔礼于长安。戊子,至弘农。”考前后地望,当知此盘豆即阌乡之地。又同书卷一五“寇洛 李弼于谨”:“三年,夏阳人王游浪聚据杨氏壁谋逆,谨讨擒之。是岁,大军东伐,谨为前锋。至盘豆,东魏将高叔礼守险不下,攻破之。拔虏其卒一千。因此拔弘农,擒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由“守险不下”、“拔弘农”可知此盘豆即今灵宝阌乡城附近地望。又据魏徵《隋书》卷七十“杨玄感”载,杨玄感乱,释洛阳而攻弘农,“三日城不下,追兵遂至。玄感西至阌乡,上盘豆,布阵亘五十里,与官军且战且行,一日三败。复阵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将奔上洛。”《资治通鉴》一八二“大业九年”亦载此事,宇文述重兵追击,李密谏玄感攻弘农宫,“烧其城门,智积于内益火,玄感兵不得入。三日不拔,乃引而西。至閺乡,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儿、屈突通等军追及于皇天原。玄感上槃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玄感一日三败。八月,壬寅,玄感陈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馀骑奔上洛。” 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盘豆城在县(按:指湖城)西南二十里。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使于谨为前锋,攻盘豆,拔之,进克弘农。其东为皇天原。隋大业九年,杨玄感攻东都不克,将西图关中,至阌乡,隋兵追及之于皇天原。玄感上盘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一日三败处也。”从上述材料可知,盘豆驿位于“皇天原”或近“董杜原”,是一个地势高峻、易守难攻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又云:“皇天原,在县西。《水经注》: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周固《记》:阌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曰皇天原。原上有汉武思子台,又有全鸠涧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隋志》阌乡县有玉涧、全鸠涧,一经县城西,一经县城东,皆北注于河。胡氏曰:皇天原之西有盘豆城,盘豆之西有董杜原。隋杨玄感自阌乡而西,追兵及之于皇天原,玄感上盘豆,又败走董杜原是也。《志》云:董杜原在县西四十余里。” 可知盘豆城位于皇天原与董杜原之间。
又,皇天原东有全鸠涧水。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
《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径阌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湖县有阌乡。世谓之阌乡水也。魏尚书仆射阌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西征赋》曰:咸征名于桃原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由《水经注》可知,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怀念刘据的“思子台”,其位置在今灵宝豫灵镇底董村(110.464842,34.567955),在阌乡故城附近,其西有阌水,即玉涧水,源于潼关善车峪(110.333519,34.446941)。而河水继续往东,至盘豆城北,与全鸠涧水合。考阌乡之地理,当地人将“泉(全)鸠涧水”称十二里河,李吉甫《元河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称“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亡匿之处。” 该河流经底董村附近,有武帝“思子台”,故“十二”为“失儿”失讹。《水经》以为此河北径皇天原东,然考此河由底董村、庙上村,在西北湾村入河。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据此推求,此驿当在原西北,阌乡东南,邻近玉涧水,故韦庄诗题有水馆之称也。” 然据玉涧水的位置,在阌乡故城东;或云严云“玉涧水”为“全鸠涧水”之误,然考全鸠涧水,由西北湾村入河(110.474551,34.58958),距盘豆故城尚有7公里。既然唐人韦庄称盘豆驿附近有“水馆”,则定有水流径。考皇天原、董村原之地理,今有枣乡河,即盘涧水、盘豆河、郎水、兜津,《水经注》“河水”:“河水右会盘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北经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于河。”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夸父山在县(案,指湖城)东南三十五里。” 民国《阌乡县志》:“郎水发源于地黄、枣乡、车峪诸峪,北流至赵村川,约灌田16顷有奇。各支至鹿台会而为一,经县西盘豆镇入黄河。”考枣乡峪(110.548158,34.448862)在阌乡南秦岭,盘涧水源于此,分两支南流,一条经河西村、尚家湾村、故县村、赵村,另一条经竹林寺、车峪口村、进家村、寺耳村、帝王村,在芦台村汇合北流入河。而芦台村正是盘豆驿所在地。李商隐“芦叶梢梢夏景深”(《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韦庄“滩头鹭占清波立”(《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句均说明此地当时河水潺潺,芦苇丰茂。故知盘豆驿临盘涧水,而非玉涧水,严误。又有专家认为全鸠涧水即盘涧水,由“全鸠涧水”又名“全节水”“全鸠水”,推出“全鸠”“全节”与“盘涧”音讹,故当为一条水。 从实地考察来看,此说显然错误。
《一统志》陕州卷“古迹目”:“县志,盘豆城为今盘豆镇,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文所言,元以后阌乡城位于唐湖城旧址,亦近代之阌乡城,但此城因建三门峡库移民之需而搬迁,大体位置在今阌乡村、阌乡老站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由此向西南方测距约11000米,是今盘东村(110.562859,34.579323)、芦台村(110.547785,34.570306)和盘西村(110.527785,34.576144)一带。
经过对盘西村、盘东村及芦台村的现场考察,知1949年6月后阌乡县设4区,盘豆区为其中之一。1954年9月,灵宝、阌乡合并,以数字区号称区,盘豆区为第7区,盘豆之名渐为人所疏。盘西村即位于盘豆区之西而得名,盘东村则因位于其东而得名,两村间的芦台村,即为古盘豆驿旧址。“盘豆”一名得来亦有渊源,据《阌乡县志》载:“世传汉孝武微时经过湖城,遇仙翁以盘飨豆羹而进之。后因名其地为盘豆,今盘豆镇是也。”《辞源》“盘豆馆”条:“地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名。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使于谨为前锋,攻盘豆,拔之,进克宏农。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五有《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诗。”。 今芦台村有盘涧水流经,河面3-6米,向此过枣乡河大桥入河。知其为盘豆驿所在地,其地理坐标大致为西北角(110.546363,34.572768),东北角(110.548951,34.570925),西南角(110.54701,34.569498),东南角(110.548519,34.569557)。盘豆村建有几个乡镇企业,对水质略有污染,我们田野踏查时曾遇企业工作人员盘查。
李商隐曾任弘农尉,在此地有不少诗作,如《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思子台”、“玉娘湖”点明附近景观,“芦叶梢梢”也与韦庄诗题的“水馆”相合,知此驿临水。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云:“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其《虢州涧东村居作》:“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儿童见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二诗均描绘出盘豆驿附近的旖旎风光。权德舆《盘豆驿》则为怀古诗,其云:“盘豆绿云上古驿,望思台下使人愁。江充得计太子死,日暮戾园风雨秋。”借废太子刘据旧事抒发对人事兴废的感慨。叙事文学也有足可观者,如裴铏《传奇》中的《江叟》,借“盘豆槐神”和“荆山槐神”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看法,寓意深远,颇值玩味(详见“荆山馆”条)。另《传记》载《姚坤》篇,大和中处士姚坤不求显达,以渔樵自适。常营救猎人所捕之狐狸。姚坤有庄园,典卖给嵩岭菩提寺,寺有恶僧名惠沼,掘深坑投入黄精,欲知人若知食黄精会如何,故将姚坤骗至深坑。姚坤平日所求狐狸密授坤飞升之术,姚坤得以脱逃。后又有一女子名夭桃寻访姚坤,自言为富家女,为浮浪子弟所诱,不能归家,愿持箕帚,自荐枕席。姚坤见女美丽端方,知书达礼,遂妻之。后与夭桃赴长安,宿盘豆驿,夭桃似有所感,怃然不乐,题诗曰:
铅华久御向人间,欲舍铅华更惨颜。纵有青丘今夜月,无因重照旧云鬟。姚坤吟哦良久,若有所思。盘豆馆中适有一人牵良犬欲献给宰相裴度,犬见夭桃后挣脱铁链攻击夭桃,夭桃亦化为狐狸跃身上犬背与之搏斗。犬败,逃向荆山,姚坤疾追之,发现犬已死,夭桃也不知去向。当夜有一老人携美酒访坤,畅饮后老人云:“报君亦足矣,吾孙亦无恙。”言毕消失不见。姚坤方知终知夭桃与老者皆昔日所救之狐。故事虚中有实,盘豆、荆山、裴度等均增加小说的现实感,而“澄神泯虑,注盼玄虚”的飞升及夭桃报恩事,又玄幻虚诞,虚实相知,耐人寻味。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