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谷水又东径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径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 知千秋亭(即晋之新安城)向东有峡石,因谷水流经山峡,峡中石块磊磊得名。《寰宇记补》“河南府卷新安县目”:“峡石堡在县西四十里。”据《元和郡县图志》,渑池县至洛阳一百五十里,新安县至洛阳七十里,则渑池新安间八十里,《寰宇记》五“渑池县”载“千秋亭在县东二十里”,则知千秋亭距新安约六十里。如此推算,则知硖石堡在新安县西四十里、千秋亭东二十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武德二年”:“甲辰,行军总管罗士信袭王世充硖石堡,拔之。士信又围千金堡,堡中人骂之。士信夜遣百馀人抱婴儿数十至堡下,使儿啼呼,诈云‘从东都来归罗总管’。既而相谓曰:‘此千金堡也,吾属误矣。’即去。堡中以为士信已去,来者洛阳亡人,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道,伺其门开,突入,屠之。” 此即为罗士信引以为豪的“千金堡之战”。而此战前寥寥几笔提及硖石堡,只言王世充据之,当是军事要地。据《水经注》,此地山石阻挡河道,纡回萦绕,故称“雍谷溪”。房玄龄《晋书》卷五“孝怀帝孝愍帝”:“己亥,封彭城王植子融为乐城县王。南阳王模杀河间王颙于雍谷。” 同书卷五十九“河间王颙”:“永嘉初,诏书以颙为司徒,乃就征。南阳王模遣将梁臣于新安雍谷车上扼杀之,并其三子。诏以彭城元王植子融为颙嗣,改封乐成县王。薨,无子。建兴中,元帝又以彭城康王释子钦为融嗣。” 此二条皆记载河间王被杀于新安雍谷,由此雍谷何在?
在对新安古新安城向东二十里范围的村落进行实地踏查时,我们走访了大量村中老人,同时也与当地文化工作者进行交流。以“硖石”为名的地名在新安、渑池、陕州区一带太多,讹杂棼乱,难以厘清,“硖石堡”的地望确定非常困难。终于我们在当地一位文化学者方智敏帮助下,找到硖石堡的所在地,即今义马东区苗元村(111.908478,34.760266)。“苗元村”又名“庙元村”,考苗元村地貌,村东北、西南有低矮原阜,东南平平坦,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喇叭口”状。在村东有河,源于北山,已经工雍阻成小湖,河道蜿蜒。此地是否为硖石堡所在地?我们以为非为其地。原因有二:首先,从距离看,史料载硖石堡距千秋亭二十里,距新安县四十里,由苗元村向西测距,距千秋亭(晋新安城)直线距离3.9公里,考虑到地形原因,我们进行实际路程测距,也才4.3公里,这与“二十里”差距过大;同时,我们从新安县向苗元村测距,直线距离为25.6公里,远远超过了“四十里”的距离;其次,从地貌看,此地相对平坦,很难建成易守难攻的堡垒;最后,硖石堡东十里至阙门,然由苗元村至今铁门村,实测距离达12.2公里;最后,在苗元村考察时,与村中老人交流,问及村边的河水名称,老人均不清楚,说此河无名,只热情推荐我们参观村边谷中的600年大榉树;最后,苗元村深藏于山中,距大道3.5公里,并不当道。故硖石堡当不在苗元村。
“雍溪谷”在何处?目前实不可考。但经过考察苗元村东、铁门镇西间的地貌,结合郦道元记载及史料中的距离信息,大致能确定硖石堡的地望。《水经注》“谷水”:
又东径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
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首先,“谷水历侧”,即谷水从硖石、雍谷溪南侧流过;其次,谷水过缺门山后,有广阳川水注入;最后,纳广阳水后,谷水经过“微山”,即今郁山,有白超垒(见“新安驿”条)。我们从晋新安故城(千秋亭)沿G310向东北方向测距10800米,其位置在今上洪阳村(111.990711,34.76716)附近;又从汉新安城沿G310向西北方向测距21600米,其位置也基本在上洪阳村附近。考上洪阳村附近地貌,西北靠原阜,南临大道,大道南有崇岗夹峙,并立如关门。洪阳村背倚山岗,南瞰大道,扼守关门之钥,易守难攻,实宜设军事堡寨,王世充于此设硖石堡,与苗元村地势相比,更为合理。而上洪阳村背倚的小山西南方向,又有“堡后村”(111.966397,34.756073)、“小山头村”(111.967917,34.761784)等地名。由上洪阳村往东南即至铁门,即《水经注》所云“缺门”,即今新安县铁门村。过缺门后又有广阳川水注入,则正为流过硖石堡的洪阳河,在铁门村北注入谷水。谷水再往东,则经过郁山,亦即《水经注》所云“南望微山,云峰相乱”。从千秋亭、铁门、广阳水、郁山、新安等地望位置关系及实际距离看,上洪阳村当为硖石堡所在地。其大致坐标信息为:西北角(111.990994,34.76718),东北角(111.990958,34.766987),西南角(111.990688,34.766824),东南角(111.990832,34.766913)。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