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水经注》“谷水”云:“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 按郦道元所载,此地两山并峙,壁立争高,不相连接,故称“缺门”。后因双峰并峙,其形如阙,故亦称阙门。元脱脱《金史》 卷二十五地理中:“新安(有阙门山、长石山、金水、谷水、陂水。)” 《清一统志·河南府一》“阙门山”条引《旧志》:“东曰青龙,西曰凤凰,两山相对如阙,谓之阙门。俗亦曰铁门。”同书“关隘目”“阙门镇”条:“在新安县西三十里阙门山侧,一名铁门镇。”
《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三”载:“(开元)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宿渑池之缺门,营谷水上,夜半,山水暴至,万余人皆溺死。” 知缺门临谷水。又《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子仪至河阳,将谋城守。师人相惊,又奔缺门。诸将继至,众及数万,议捐东京,退保蒲、陕。” 知阙门当两京大道,是军事要地。《清一统志·河南府一》云阙门在新安县西三十里,即今新安县铁门镇(112.032748,34.753113)。
实地考察铁门镇附近地貌,两山并峙如闼,铁门镇正位于山口正中央。然据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自门而东”,意即谷水是从“门”中穿过向东迤逦,又《新唐书》卷三十六云“宿渑池之缺门,营谷水上”,知缺门必临谷水。考今之铁门镇,南距谷水尚有1.5公里。故知阙门当指今铁门村(112.029325,34.742708)。铁门村南倚崇冈,北对另一座山峰,谷水由西南向东北经过村缘、并绕山冈向东蜿蜒而去,符合史书记载。故阙门当在今铁门村,而非铁门镇。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京都关内区”认为阙门地望在铁门镇,严误。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