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昌《雍录》卷八:“(都亭驿)在朱雀街西,近鸿臚寺。”又据同书卷三《唐都城内坊里古要迹图》,都亭驿在朱雀街西自北而南第四坊。又《资治通鉴》卷二六〇,乾宁二年王行瑜杀韦昭度、李谿于都亭驿。胡三省注云:“都亭驿在朱雀门外西街含光门北来第二坊。” 又《长安志》九云敦化坊“东门之北,都亭驿”。《两京城坊考》同。
据上述记载,都亭驿至少有三处。一处在朱雀街西自北而南第四坊,一处在含光门北来第二坊,一处在敦化坊东门之北。据《唐会要》六一《馆驿目》:“(开元)十五年四月十日敕:两京都亭驿应出使人,三品以上及清要官,驿马到日,不得淹留,过时不发;余并令就驿进发。” 又《旧唐书》一九上《懿宗纪》云:“(咸通)十四年春正月,……御史中丞韦蟾奏:应诸州刺史除授,正衙辞谢后,托故陈牒请假。……应内外除官入京,合便朝谢。如遇假日,且合在都亭驿。近日多因请假,便归私家,既犯条章,颇乖礼敬。自今以后,望准故事,如未朝谢,须于都亭驿。” 既然为“三品以上及清要官”“朝谢”之所,可知为百官、使臣出入京城的“集散地”,同时当距宫城皇城不远。又据《唐六典》五“兵部驾部郎中”目云:“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都亭七十五匹。”严耕望认为此为开元二十四五年时都亭驿马数,且数额常有变动,或多至百匹以上。“都亭为使臣官员出入之总汇,固宜多马也。” 李端《都亭驿送郭判官之幽州幕府诗》云:“幕府参戎事,承明伏奏归。都亭使者出,杯酒故人违。细雨沾官骑,轻风拂客衣。还从大夫后,吾党亦光辉。”“承明伏奏归”,“承明”者,《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庐。” 《文选·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谒天子待制处也。”端诗云于承明庐“伏奏”归罢,即“都亭使者出”,可知二者必相距不远。故都亭驿位于敦化坊东可排除,因此距宫城皇城过远,朝谢后即出发,若距离过远,则无法满足“不得淹留,过时不发;余并令就驿进发”的条件。辛德勇先生也认为,从长安城的布局结构来看,都亭驿位于通化坊也最为合理,除了上述官员集散方便的原因外,辛先生认为城门的使用率也是考虑的因素,东去一般首选通化门,春明门次之,西去首选开远门,次选金光门,故都亭驿置于城中心通化坊,最为便利合理。
都亭驿到底是位于“朱雀街西自北而南第四坊”,还是“含光门北来第二坊”,则仍可以距离原则加以考索。据《类编长安志》卷之二《京城》“隋唐”“京城外郭”条,朱雀街西第一至第四坊为善和坊、通化坊、丰乐坊、安业坊,并注云:“宋志今本缺此善和、通化二坊,《唐两京城坊考》臆测为光禄坊、殖业坊,后人多从之,实误。” 辛德永《隋唐两京丛考》同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由认为朱雀路西第一至第四坊为光禄坊、缺、丰乐、安业。可知第四坊为安业坊。按,安业坊资善尼寺、鄎国公主宅、唐昌观、张去奢宅、张去逸宅、程怀直宅,并无都亭驿的记载。而第二坊或以为是通化坊,或为阙名。又,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通化坊”条:“通化乃安兴之别名;据《长安与洛阳》四章二节,‘通化坊的名称,也有当作敦化坊的’;此外《长安与洛阳地图》第一图《长安城图》又云殖业坊一名通化。”“要之通化乃安兴、敦化、殖业三坊之别名。又福山《长安城图》亦谓通化是朱雀门街街自北向南之第六坊,坊内并画有净影寺及都亭驿。” 由上述材料可知,通化坊与安兴、殖业、敦化坊混淆,安兴坊在兴庆宫西北,殖业坊又名植业,即常乐坊,位于朱雀门街东第四街街东自北向南第六坊,二坊均距宫城远甚,且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已证其伪。通化与敦化本为二坊,敦化位于曲江池北,绝非通化坊。故《隋唐两京坊里谱》所言通化为安兴、敦化、殖业之虽称,误。然通化坊内有都亭驿,当为可信。据程大昌《雍录》卷八:“(都亭驿)在朱雀街西,近鸿脑臚寺。”按,鸿臚寺位于朱雀门西北,紧临朱雀门,其西毗鸿臚客馆,南临含光门。即朱雀门与含光门间是鸿臚寺和鸿臚客馆,与街西自北向南第二坊甚近,可知《类编长安志》、《隋唐两京丛考》所言朱雀街西由北向南第二坊为通化坊当为可信,都亭驿便位于此。又唐韦述《两京新记》卷三云:“〖长安县所领。朱雀门街之西从北第二曰〗通化坊。”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册》第一卷《京都关内区》亦认为“(都亭驿)当在朱雀街西之第一街由北而南第二坊。疑即在通义坊东,坊名阙考之坊。是胡注所指亦在朱雀街西侧,惟为自北而南第二坊,非第四坊耳。”
通化坊位于今西安朱雀门与含光门间以南,据唐代坊里的平均大小(即东西650步,南北350步,唐代的一步合1.514米)计算,测算出通化坊的具体位置,北至大学南路,东抵朱雀路,南迄友谊西路,西至含光路。具体座标信息为:西北角(108.938742,34.252066),东北角(108.945623,34.252141),西南角(108.938652,34.247426),东南角(108.945516,34.247426)。都亭驿旧址已不可考,但据其与鸿胪寺的位置及其“集散地”的功能推断,其位置当在通化坊东北角,即今朱雀大街小学附近。
韩愈《次硖石》
岑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孟郊《《长安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