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位置
创作时间
797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任记室,后历任朗州司马、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诗精炼含蓄,语言清新,善于表达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为白居易所推崇,誉为“诗豪”。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刘禹锡父卒于扬州,葬于荥阳。此诗作于东归葬父之际。
作品鉴赏
唐德宗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一年间,刘禹锡先是进士及第,登博学鸿词科;再于两年后释褐太子校书。不久,贞元十三年,其父葬于扬州,刘禹锡请告东归。此诗或作于此时。诗的首联言自己东出长安,回首远眺,满心感伤。“灞涘”一词化用出自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一句。颔联写自己同友人相别,如今自己面对的只有满眼不尽的山川。颈联言车马奔忙,出发迅速。尾联“前欢”一词当指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一年间,刘禹锡在长安度过的“春风得意”的时日。可以感到,全诗充满著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与归心似箭的矛盾情绪。父死奔丧,乃是人之常情,而对于曾经把酒言欢的朋友们,作者亦不能轻易忘怀。矛盾的情绪杂糅成章,使全诗含蓄婉转,情深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