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70年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也作次公,金坛(今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少数篇章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诗的各种体裁皆有涉猎,存诗二卷,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年春,戴叔伦经刘晏举荐,自秘书正字,拜湖南监察御史。此诗或作于戴叔伦离京时。
作品鉴赏
唐代宗大历五年春,戴叔伦经刘晏举荐,自秘书正字,拜湖南监察御史。此诗或作于戴叔伦离京时。这篇作品全写诗人在离别长安时的自我感受。首联写“车马去迟迟”是言作者对长安的不舍;“离言”是写作者对友人的不舍。颔联两句写离别友人时心中所想,作者因想到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能重见古人,所以更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及浓郁离愁。诗作的后两联以作者此去的路程为序。“高山馆”应指商山附近的馆驿;“楚帝祠”是言祭祀楚帝的祠堂,这里应该是在诗人此次赴任的湖南境内了。尾联两句写作者到了湖南任上,再度回首北方,依然眺望着长安的方向。从戴叔伦的其他作品可以得知,戴叔伦早年家贫。虽然进入萧颖士门下学习,但与萧颖士的其他门生相比,戴叔伦成才较晚,直到宝应元年,他三十一岁时才蒙举荐得官。可以说,戴叔伦的仕途并不平坦。此次灞岸别友,又作于戴叔伦升任湖南监察御史之时。所以,混迹长安多年最终得官,现又升官,这种人生变化,必然使戴叔伦对刘晏及皇帝,心怀感激。但又不好明说,所以只能几度回望“京师”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