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耿湋(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人。宝应二年进士登第。任周至县尉,历任右拾遗。官至大理司法。曾在江淮充扩图书。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其诗不深琢削,而自有风格。有诗集三卷。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本诗创作时间无考。昭应,唐时长安城周边的小县城,本无名气。因昭应县内有华清宫,玄宗常与杨贵妃居住于此,遂颇有盛名,玄宗退位后,华清宫的地位迅速衰落,无人修缮,破败不堪。也是因此,唐人每每旅次昭应时,都会对唐天宝旧事感叹一番。感叹之事不过玄宗朝之鼎盛与此日萧条景象的对比、玄宗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杨国忠等人执政弄权,祸国乱政之事。本作亦是如此。首联先写作者进入昭应县城的所见所闻。路边林荫,风吹麦长,一片和谐的农家景象。颔联开始,作者慢慢写及带有年代感的意象入诗。“古渠”、“荒冢”等意象都在提示作者此处曾经的繁盛景象。颈联两句作者写皇家离宫的标志性景观——华清宫及温泉。一处是年久失修,长久关闭,一处则是无人看管,泉水长涌。人文景观在自然景观的衬托之下略显荒芜之状。看到这一切荒芜凋敝的景象后,作者不禁在尾联发问,这个问题当是讽刺性质,也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人尽皆知。作者借助这个问题向读者抒发自己见到这些凋敝景象后的愤懑情绪。全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以提问的形式发出讽刺,实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