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行至昭应,闻友人出官因寄

贱子来千里,明公去一麾。可能休涕泪,岂独感恩知。
草木穷秋后,山川落照时。如何望故国,驱马却迟迟。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江西观察使幕,睦州刺史等职。晚年因隐居长安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诗歌以七言绝句为最,风格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创作年份无考。作者因刚好除官,行至昭应,却闻好友由京官调任至地方官,心有所感,遂有此作。通过对全诗出现的“贱子”、“感恩”等词进行理解,可以推断这位友人应该是同杜牧有恩,并深受杜牧尊敬的人。古人常称县令或者刺史为“明公”、“一麾”,所以可以推测杜牧的这位友人此次出京应该是担任县令、刺史一类的官职。作品的首联除了点明友人的前途之外,还i将自己得官一件事告诉友人。颔联两句主要是对友人曾经为杜牧提供过的帮助表示感恩。颈联两句描写秋日山川的萧瑟破败景象,为后文抒情渲染气氛。尾联两句,作者以友人的视角抒情,想象友人出城赴任时,心中充斥着的对前途命运的迷茫与故国家乡的怀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