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灞池二首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位置
创作时间
727年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30岁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而后被谤谪龙标尉。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今存文集六卷,诗集四卷。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于家中贫居
作品鉴赏
此诗大致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应是王昌龄出仕之前,家中贫居时的作品。全诗共分为两首,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阅读,可以得知王昌龄早年间的生活是依靠农耕,是十分贫苦的。第一首作品先言作者在家农耕,种植韭菜。韭菜因为生长极快,也便于做饭等优点,所以当时的人们多有种植。次句写作者在家时心志所向:不参与讨论世间万事,只与乡间野老相互唱和取乐。质朴无华的诗句显示出作者平静淡泊的志向。作品的第二首开头先以作者家乡环境开头:家乡有山有水,可牧可渔,生活于其间,岂不美哉?在次句中,作者又借助与白头翁的谈话,表白自己的心迹:看似是问白头翁在这个地方隐居生活几年了,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这种可歌可渔亦可牧的生活的羡慕。这两首作品中表现出的淡泊名利,平静随和的心态似乎与一位正值年少时期的青年身份不相符合,但阅读作者的同期作品,可以发现王昌龄在年少时期,就属意于山水之间,这一点与诸多诗人年少时期的心迹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