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59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写作背景
春,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潼关,感慨战事,有诗。
作品鉴赏
唐肃宗干元二年春,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潼关,感慨战事,有诗。全诗集中表现了作者对当年桃林战败的深深遗憾,这种情感全以对话的形式娓娓道出。作品的前四句写途经潼关时,对潼关怀有坚不可摧的总体印象。“借问”两句是作者向守城官吏发问。以后的十四句主要是守城官吏作出的回答。在这段话中,官吏们向作者炫耀着潼关的险要地势以及完美无缺的防御功能。从“飞鸟”、“岂复”几句可以看出,官吏对于潼关的防御功能是抱有极大信心,甚至有一些自负情绪的。正是出于对官吏过于自负情绪的担忧,作者在作品的后四句提到了当年的桃林之战。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还未整齐军备,就出潼关迎接来犯的安禄山军队,结果全军覆灭,无人生还。心怀家国之心的作者,在此以桃岭之战,告诫、劝勉守卫潼关的官吏,要吸取历史教训,严阵以待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