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68年
作者简介
李端(737—784)字正已。大历十才子之一。年少尝隐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写作背景
李端于大历五年进士及第,授官,逗留长安数年,此作当是他在大历五年至大历十四年间与他人酬唱赠别的作品。
作品鉴赏
唐代宗大历三年至大历五年间,李端逗留长安数年,以干谒名家以求仕途。此作当是其逗留长安期间与他人酬唱赠别的作品。全诗从送别时对友人的嘱托期许写起,写及作者此时逗留长安的心迹。作品首联写送别时,作者同友人环顾望家乡的场景。虽然只是离别时候的寻常举动,但联系作者此时已经因为科举的原因逗留长安数年的处境,就可以体会作者此时返乡还家的心理愿望。颔联两句借用“孟尝君”的典故暗示李端与友人曾同为门生,只是友人比自己先得到官职,自己此时还未及第。身份命运的疏忽有别,令作者在为友人欣喜的同时也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不佳。颈联两句借写景抒情,可看作是作者从对友人的书写转向对自我心迹表达的一次转折。承接前文生发的感叹时运不济的情绪,作者在尾联抒发出同友人分别,自己依然逗留长安的无奈与苦楚情绪。没有勉励与激励,在诗作的最后一联作者抒发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情绪。这种无奈情绪是受到衰败的国运、仕途的艰涩以及个人生命经历影响而成的,这也是大历诗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