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位置
创作时间
759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写作背景
759年,春,自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见吏强征老弱,有诗。
作品鉴赏
唐肃宗干元二年春,杜甫自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见吏强征老弱,有诗。全诗以质朴的笔触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封建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同时也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作品前两句单刀直入,直叙主题。“捉”字极好,有猛虎扑人之势,是封建官吏对待人民的真实写照。“老翁”两句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吏呼”至“犹得”句全写老妇同官吏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妇生活困难,家贫无所供给,三个儿子都以充军,家中唯一的男丁是一位年幼需要抚养成人的小孙子。而在官吏蛮横无理地要求下,老妇只得答应同官吏上前线,准备晨炊。只有这样,官吏才勉强同意,不在怒吼。全诗的最后四句,写出了事件的结局与作者的感情态度。作者前日投靠时有老翁老妇二人,现在只留老翁一人。这样的故事结局,作者没有掺杂太多的感情态度于其中,只是将血淋淋的结局呈现给读者,留给读者批判,寓褒贬于叙事,这是很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