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41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写作背景
公元741年,游览洛阳,夜宿于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作品鉴赏
公元741年,游览洛阳,夜宿于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遂作此诗。奉先寺,唐上元二年寺中有庐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蔚然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读杜诗,一般都是从《游龙门奉先寺》开始。这应和杜诗通行本仇兆憋《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书籍的选择排列有关。杜甫此诗,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发端两句,直纪漫游尔,语意递变,两个“招提”相叠,无一字言欢欣,而雀跃之情却在语中。“阴壑”四句,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散”字用得精警,疏影横斜之态仿佛眼前,可谓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视线延伸向天际,繁星璀璨,经纬交织,仿佛触手可及,生动地展现了星辰赘累,直欲向人逼近的压迫感。“云卧”二句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诗人夜卧,衣着单薄,蚀骨侵肌之凉意,让人不胜其寒。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凡尘喧嚣,心灵得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