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805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任记室,后历任朗州司马、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诗精炼含蓄,语言清新,善于表达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为白居易所推崇,誉为“诗豪”。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赴连州途中作。
作品鉴赏
唐顺宗永贞年间,由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发起并参与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刘禹锡因此被贬连州刺史。此诗即为被贬连州途中所作。诗题点时点地,身为贬谪官员的作者目睹亲人的作品,当有时间变化,感叹生命的年命之嗟。首联是诗人目睹作品后的想象。“股肱守”是指皇帝任命的州县长官的代称,“朱轮”指高级官员出行乘坐的车辆,此时代指丛舅卢征的出行车队。此刻身为被贬官员的作者目睹诗中所写,丛舅卢征的出行场面。身份地位的悬殊必然会使作者生发“己不如人”的伤感。颔联作者又感叹时光的匆匆变化。原来“己不如人”的伤感因此又加深一些,成为感叹时光倏忽变化,生命毫无作为的“年命之嗟”。颈联中凋敝衰败的景象亦是诗人情感的具象化体现。尾联“西州”一词用东晋谢安,羊昙典故,言谢安虽受朝寄,然心怀东山之志,每入西州门,自觉壮志未遂,自悲自哀;羊昙深知谢安,谢安死后,偶过西州门,恸哭而返。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出京,遂自比谢安,感叹政治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