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江西观察使幕,睦州刺史等职。晚年因隐居长安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诗歌以七言绝句为最,风格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的创作时间无法确定,或作于作者途经骊山,过始皇墓之时。杜牧喜作咏史诗,虽然关注的都是前朝事,但却着眼于奄奄一息的晚唐社会。或凭吊,或讽刺,杜牧总能借助咏史得出对于晚唐社会有益的教训。这篇作品也是如此。诗的开篇写始皇东游事,史书中记载刘邦和项羽都分别在道旁目睹了始皇真容,这首诗中将二人并列写出,并不是二人一同观看,而是诗人要在下文引出二人所使用的处理手法而已。诗的颔联有三种解释,自以为杜牧在颔联想要称赞的是刘邦与项羽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的功绩,“道旁穷百姓”一句也与上文“纵观皆引颈”相符合。诗作的颈联写秦始皇“以愚黔首”的事情,侧面写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尾联为以上诸事作总结,以始皇残暴无情,死后尸骨不腐一事告诫社会的统治者应该辛勤执政,体察民情,劝喻君王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