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楼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及进士第,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诗多浮艳,有轻薄之弊;晚年诗风大变。有《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无考。根据作品题目,当是作者行至潼关,有感而作。题目写“题潼关楼”,作品的起首两句先言作者登临潼关楼之缘由点题:作者行路途中,恰逢雨霁,于是歇马登上关楼,想要趁着雨停后的晴朗天气,一览远处胜迹。作品的颔联就是在作者登临潼关楼后所见。因是雨过天晴,所以作者所见便是一览无余:先从潼关的山势写起,写其重峦叠嶂之险峻;又从其重要地理位置着笔,凸显其扼守关中的重要地位。颈联两句亦是眺望所见。与颔联不同的是,此两句是写潼关河水之景:河水依关山成势,自华阴向南流去,蜿蜒曲折,连绵不绝。作品的尾联两句从上三联写景跳出,转入作者观景后的感受描写:作者晚登津楼,眺望远方,感慨古今,心中不禁生出愁思。这种愁思,作者没有确指,或是感古今胜事;或是叹人生不平;或是起思乡之情,不得而知。这也是这样写作的巧妙之处,不同人读到此处有不同感觉,处理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