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位置
创作时间
737年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早年遍览史籍。天宝三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历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封常清幕府判官。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全唐诗》编诗四卷,今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
写作背景
737年,沿洛水东归,途次潼关,有诗吊古。
作品鉴赏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岑参沿洛水东归,途次潼关,有诗吊古。全诗开头“暮春”两句起兴,写暮春时节作者离开长安,行至潼关已是傍晚景色。就是在这种离家乡未远,还对家乡留存依恋,又正值黄昏时间,作者飘零无依的旅者感受无处排解的双重情感作用下,作者面对着兵家必争的潼关,首阳山进行了一番思考。吊古的作品一般满含作者对历史名胜的思考,这种思考的内容或是感叹时间疏忽变幻;或是评点历史人物的功过;亦或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同历史人物相联系,抒发感情。此篇也不例外。“伯夷”两句是作者登城远望的结果。个人认为岑参这里提及伯夷,是出于对伯夷隐居的生活,自由的人生轨迹的羡慕情感。“欲往”一句写明此种羡慕情感,并无奈地认为自己身处俗世,未能免俗,故言“欲往无轻舟”。之后的两联是从整体角度对历史作出自己的评价。潼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言“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行行”一联则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点,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表明作者从文希望能有潘岳的文采,从武能有曹操的勇猛智慧。诗作的结尾对作者的思考做了总结,将这所有的思考归结于对往事的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