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骊山高顶寓目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656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具体创作无考。根据作品题目,当是作者登临骊山,极目远眺,有感而作。作品的起首两句写作者极目远眺,环视骊山四周所见。因秦汉两朝都曾在此定都,故有首句;“八水”一句是写八条河流环绕长安。这两句通过作者的环视,营造出一种辽阔壮大的意境。颔联两句写骊山关隘险要,城阙险峻,凸显出骊山因地势之重要而表现出的险峻。颈联两句写骊山范围之广大,能够包容岐山与渭水,凸显骊山之壮大的同时,作为帝王象征的骊山还凸显出帝王之德传播范围之广泛。作品的最后两句以骊山这一关隘都镶金嵌玉,那么宫殿内部的华丽装饰可以想见,凸显出此时唐代帝国之强盛。受制于作者身份,作者以一种皇家视角看待骊山,眼中满是骊山之雄壮,皇恩之浩荡,大唐之强盛,见诸文学,形成了这篇内容独特的描写骊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