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15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写作背景
天宝三载,杜甫游东都,故地重游,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作品鉴赏
天宝三载,杜甫游东都,故地重游,有感而发,遂作此诗。华亭山翠,映于秋日,故见清辉摇乱。华亭倚山而靠,所以有崩石;又临水而瞰,所以有清涟。紫麟承水,苍隼承树。顾宸云:“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十字。着一敧字,如见?岩参错。着一曳字,宛然藻荇交横。”顾氏评议,洵为的当言论。诗人以一系列的贴切精妙的动词,点染激活,化静为动,颇能体现老杜炼字之功力。颈联下笔如有神助。“冲岸”已经写出鱼的跳突排涌,还似意犹未尽,再以“跃”字筹谋,写出其跳脱活泼;“护巢”犹言鸟的疾飞急赴,再继之以“归”字渲染,点出其归心似箭。杜甫深谙“鱼鸟之精神”,可见一斑。尾联“傍”字”快“意立现,写出了马逐云飞的高超意境。把一路驰骋山水、逸兴踹飞的快感畅意挥毫,可贯虹霓。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