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山阴老僧解楞伽,颍阳归客远相过。烟深草湿昨夜雨,雨后秋风渡漕河。空山终日尘事少,平郊远见行人小。尚书碛上黄昏钟,别驾渡头一归鸟。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早年遍览史籍。天宝三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历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封常清幕府判官。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全唐诗》编诗四卷,今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
写作背景
作品鉴赏
唐朝时佛教发展鼎盛,一时风会所趋,岑参受风潮鼓动,再加上自身独特的漫游经历,遂与僧人、处士交游甚密。映入眼帘的是老僧传解楞伽经的画面,如此禅意弥漫的场景,当然要有听众才不枉费诗人的良苦用心。接着以远道而来的归客缀之,“远”犹言风尘之态;“过”当作“拜谒”之举,紧扣诗题中的“诣”,羁旅之行依稀可见。“烟深”二句由动态的放映转为静态的描摹。“深”字用得极妙,将雨后晓雾杳霭的幽静迷蒙写得深邃;“湿”沾染了身体的触觉,同样是写雨,却隐而不露,又想见淋漓。渐入禅境,而不复人间烟火。“空山”与“古寺”相得益彰,犹言不受俗世牵扰的百无聊赖。远郊平畴无际,又有意选择了“渺小”之行人与其相对,通过大小比对迭宕出诗意。尾句笔力益深,黄昏落日、渡头归鸟,层层意象相叠,足以令人息心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