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兰若

潼津罢警有招提,近百年无战马嘶。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昔时驰道洪波上,今日宸居紫气西。关吏不劳重借问,弃繻生拟入耶溪。
位置
创作时间
866年
作者简介
皮日休(约公元838年—约公元883年),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写作背景
唐懿宗咸通七年,皮日休进京应举不第。返乡途中,路经潼关,游潼关寺院,生隐逸之心,遂有此作。
作品鉴赏
唐懿宗咸通七年,皮日休进京应举不第。返乡途中,路经潼关,游潼关寺院,生隐逸之心,遂有此作。作品题目中所言“兰若”,是梵语“阿兰若”的简称,也就是寺院的意思。作品的起首两句写寺院,点题也:先点明潼关河岸之上有名为“招提”的寺院,环境清幽静寂,近百年来都没有遭遇过兵乱战争。颔联中“一丸泥”是用《东观汉记》中王元的典故。王元请求用一丸泥就可以守卫函谷关,这是说函谷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皮日休在这里没有采用典故的本意,而是转换其意,表达在招提寺院精深佛法的感召下,无人能够再言追名逐利之俗事。颈联两句借招提寺的视角,写其见到的古今之事。作品的最后一联用“终军”典故:终军曾于潼关立下誓言“大丈夫西游不得志绝不出关”,并将出关的凭证(繻)丢弃。作者在最后一联用此典故,是为了告诉读者自己是一位拥有远大志向的少年。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少年早早生发出“入耶溪(神仙居处,说明自己有隐居之心)”的想法,联系作者此时科举落第,便可知道社会环境恶劣至极,致使这样一位自比终军的少年都生出隐逸之心,真是可悲可叹:悲皮日休之命运坎坷;叹社会世道之黑暗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