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轻薄行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位置
创作时间
791年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孟郊四十六岁及第,任溧阳县尉,不得志,遂放迹林泉,徘徊赋诗。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有“诗囚”之称。今传有《孟东野诗集》10卷。
写作背景
791年,本年前后,在长安应进士试,有诗揭露当时长安人心不古、竞相逐利之世态。
作品鉴赏
唐德宗贞元七年,孟郊在长安应进士试,有诗揭露当时长安人心不古、竞相逐利之世态。全诗语言浅近易懂,古朴无华。“长安”句写日晚时分的长安,行走在长安街头的人们步履频频,丝毫没有因到夜晚,所以放慢脚步的打算。“相逢”两句写长安街头的人,不仅走得很快,而且都很陌生,即使是亲戚朋友在街头遇见,也不会亲呢地打招呼。“自叹”句以下是作者自谓。在这几句中,作者说自己年老体弱还要生活在这样轻薄的世态中,唯恐遭人陷害,即使是已经苍老到满头白发,作者也愿,也不能停下奔走的脚步。此诗写得很委婉,但具体写了什么,读完就懂,意思很浅近。长安的人为何奔走不停,是因为他们在追求名利。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对手,是敌人。所以到晚上还在奔走,遇到亲戚朋友也不打招呼。在这样的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作者被裹挟其中,深受其害,也深有感触。作者写下的“疾走亦未歇”并不是自己想走,而是自己不得不走。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到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意图是在批判而不是歌颂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