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误,归来问嵇康。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位置
创作时间
714年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30岁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而后被谤谪龙标尉。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今存文集六卷,诗集四卷。
写作背景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王昌龄欲北上太行(《悲哉行》)、游猎邯郸,离嵩山前夕所作。
作品鉴赏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王昌龄欲北上太行(《悲哉行》)、游猎邯郸,离嵩山前夕所作。诗人正于嵩山之阳采菖蒲,忽然看见骑着白鹿、垂着长耳的仙人。和《谒焦錬师》一样,诗人每次访求道人几乎都是不期而遇,平添了道人浮踪萍影的神秘感和得遇仙人的幸运。既已遇到仙人,诗人便抓住机会求访丹经,无奈却“披读了不误”,拿回丹经也只能询问高士指点。诗人虽无道骨,也急切地想要如仙人般长生不老。全诗通过遇仙、求仙、未悟、归问等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的崇尚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