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683年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第,翌年待制弘文馆,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擢升太子(李显
写作背景
683年3月,在太子詹事府司直、崇文馆学士任.三月,李义琰致仕还洛,有诗以赠。
作品鉴赏
唐高宗弘道元年,杨炯在长安任太子詹事府司直、崇文馆学士。同年三月,李义琰致仕还洛,有诗以赠,因有此作。李义琰此人,曾位及宰相,因厌倦宫廷斗争,于弘道元年以足疾还家,之后至弘道四年,李义琰因曾反对武则天当政,不敢担任武则天治下的怀州刺史,于是一直赋闲在家。这首作品,当作于李义琰以足疾乞骸骨还洛阳之时。“此地”两句描写送别李义琰的场面宏大,应该是作者的夸张之语。“帐”是指古时郊外送别搭设的帐幕。“亭逢”两句用典。“李广骑”指李广赋闲在家,遭人欺凌事,盖指李义琰此时将要赋闲回家;“邵平瓜”指秦东陵侯在秦灭亡以后,曾在长安郊外种植瓜果,味道甘美,这里是指曾居高位的李义琰现在赋闲在家,隐居的生活。从“原野”两句写景的句子可以看出,此次送别当是在清晨薄雾笼罩时。“诏赐”两句当是指朝廷为犒劳李义琰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而为李义琰准备的退休礼物。诗的最后两句言情,从此可以看出,作者与李义琰的感情较为深厚。此诗为传统的送别诗,值得称赞的一点是其写景的四句话,对仗工稳,与言情紧密结合,这是全诗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