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函谷关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汾州隰城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中宗景龙中(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后因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钦州。善工诗,有《宋之问集》传世。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无考。根据作品内容,当是作者途经函谷关,见函谷关城,有感而作。这是一首咏史作品。函谷关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朝时就已经享有盛名,所以作者在亲眼见到函谷关的雄险地势后,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进行了一番歌咏。首联两句写战国时期,海内不平,纷争并起。颔联两句写战国时期天下共有七国,其中最为强大也是最有侵略野心的国家即是秦国。为了对抗秦国,其他六国决定连横抗秦。颈联两句写苏秦提出连横抗秦,并使其他六国纷纷接纳这个建议。作品的最后一联写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国软禁。后来借助孟尝君门生的帮助,孟尝君才得以逃出秦国。虽然得以逃脱,但是逃脱的方式并不光彩,后人为了讽刺孟尝君,按照这个事情起了成语为“鸡鸣狗盗”,是说使用一些卑鄙,下等的人。在最后一句,作者很明显对后人给孟尝君作出的评价不满意,他认为孟尝君逃出秦国是避免了两国之间开战,是有功劳的,但后世只看到在这件事情中孟尝君的德行底下,没看到其功勋光辉,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联系宋之问的生平,可以发现,后人对宋之问的评价也是从德行一方面进行评价的,所以作者有可能在为孟尝君辩解的同时,也为自己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