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792年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孟郊四十六岁及第,任溧阳县尉,不得志,遂放迹林泉,徘徊赋诗。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有“诗囚”之称。今传有《孟东野诗集》10卷。
写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八年,孟郊初次应试不第,客居长安,有愤世之作。
作品鉴赏
唐德宗贞元八年,孟郊初次应试不第,客居长安,有愤世之作。作品的前三联先写作者长安应举失败后的悲苦感受。首联以风起兴,应举失败,心情本已难受至极,又值西风拂面,心绪更加杂乱,诗思也由此产生。颔联写作者伫立长安街头,见长安高楼万丈,亭台数间,却无一间无一楼能够接纳收容应举失利的作者,孤苦无依之感由此产生;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聚焦到小鸟归巢这一自然现象,又联想至小鸟有家可回,自己却无家可回,心中那种孤苦无依的感受再一次加深。作品到了第三联,作者这种由应举失利产生的孤苦无依感受逐步加深,深到难以复加之时,就需要排解和抒发。所以,作者将这种感受的产生缘由归结到社会不公,并选取社会不公中的贫富差距较大这一方面着手描写。作者在尾联中,感叹谁家在举行宴会,歌声乐声声声入耳呢?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在作者内心情感无以复加之时突然发出,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深入思考,极具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