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886年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屡试不第。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
写作背景
886年,冬,在长安灞桥送人赴溪州刺史任。
作品鉴赏
唐僖宗光启二年,罗隐在长安,灞桥送别友人,因有此作。诗的首联“兵寇伤残国力衰”一句写尽晚唐时期国力衰弱,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故罗隐将即将去溪州赴任的友人比作拯救一方百姓的“良医”,将自己政治抱负寄寓友人。颔联“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言友人即将去溪州赴任。溪州,因在湖南省境内,故称之为“南土”、“黔巫”。“官职”一句再度体现出罗隐的政治抱负,作者告诫即将赴任的友人,务必不要因为天高地远所以玩忽职守,一定以百姓的生计为头等大事。可以看出,虽然罗隐的仕途坎坷蹭蹬,但他是关心国家,关心百姓的。在他看到晚唐时期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现实之后,自己虽然无能为力,却告诫为官一方的友人,务必以民生为重。诗的尾联以灞桥与黔巫代指作者与友人,喻示此后二人分隔两地,蕴含浓郁的伤感情绪。可以说,送别友人,表达不舍情绪的同时,还传达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及理想,这是此篇诗作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