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

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
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
位置
创作时间
818年
作者简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李贺,杜牧、张祜、徐凝等人友善。落第后,李贺曾作诗送归。元和十年及第,初为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为秘书省正字。历任栎阳尉,福建团练副使。官终郢州掾。亚之工诗善文,著有文集三卷,有《湘中怨解》、《异梦记》、《秦梦记》三文。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年份大致可确定为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十四年作。元和十一年,沈亚之因科考中举,回家省亲。元和十三年沈亚之逗留梁州,并于元和十四年返回长安。行旅路径同题目相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大致与刚刚自家返京的作者心情相吻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大致是作者自华阳出发,行旅途中,眼观秀色,心有所感,因作诗以寄友人。
作品鉴赏
此诗创作年份大致可确定为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十四年作。大致是作者自华阳出发,行旅途中,眼观秀色,心有所感,因作诗以寄友人。全诗从三个方面描绘华州境内的春日景色,充斥著作者因见到春日而感到的喜悦情绪。首联总说此时正值春日,作者眼见的每件物品都沾染着春天的气息。首联以下,分别从三个角度描绘华州春景。颔联鸟瞰骊山。阳光映射在骊山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如釉彩一般。此时虽是春日,但仍有寒意。大雁飞过,鸣叫响彻山岭,似乎在迎接春天的到来。颈联鸟瞰骊山下逶迤的渭水。同样被阳光映照,水川上发出耀眼的光芒,似刀光剑影一般。远处的航帆拥挤错杂,熙熙攘攘,似云朵一般。尾联两句作者将视角聚焦于枝头上的花朵。作者本来写花枝上已有花朵点点,但加入的蝴蝶意象,一下子将蝴蝶绕枝飞这样一种动态的春意图景呈现给读者,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