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佩。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位置
创作时间
745年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30岁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而后被谤谪龙标尉。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今存文集六卷,诗集四卷。
写作背景
745年,由长安返回江宁前夕。
作品鉴赏
唐玄宗天宝四年,王昌龄自长安返回江宁,夜宿灞上,因有此作。全诗共有三十句,可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前四句,主要写夜宿灞上时的景色,并且“古人”两句为之后道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作铺垫。“吾宗”至“问易”十句,主要写王玙在山中被征召入朝,担任御史要职,还写王玙曾为王昌龄的政治前途求卦象,问周易,显示出二人交好的感情。“良马”至“宁求”十句主要是作者向王玙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者自比良马,言自己能够带兵打仗,一招制敌,破除军队被围困的危局。作品的后六句主要写作者希望通过此时官居高位的族弟王玙的举荐,在朝为官,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全诗结构清晰,感情因用典的缘故显得婉转不至于直露,是一篇合格的求人引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