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缄归扬州

曾向雷塘静掩扉,荀家灯火有余辉。关河日暮望空极,杨柳渡头人独归。隋苑荒台风袅袅,灞陵残雨梦依依。今年春色还相误,为我江边谢钓矶。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赵嘏(806-853)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少时游历四方,大和七年落第,寓居长安多年,期间以诗文干谒王官大臣。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初为渭南尉。少有诗名,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杜牧赞赏为“赵倚楼”。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无考,根据作品题目,当是作者送别友人归扬州时,有感而作。首联中“雷塘”当指扬州地名。“荀家”是作者借助东汉显赫一时的荀氏家族指代唐时声名在外的范阳卢氏一族。在这两句中,作者回忆友人曾在扬州度过的闲适的生活,点明全诗创作的主题,言及友人将再次回到扬州。颔联两句以意象的堆叠,描绘出作者独立江边,远眺离人的凄哀图景:首句言作者独立远望,其中“极”字最好,凸显出作者与友人的情感之深;次句写作者失落独归。此处“失落”的原因有两重,一是感友人离去而失落。二是望友人不见而失落。仅此一句,其中蕴含的情感就已经超越大部分唐人送别作品。颈联两句是自唐以来送别作品中频出的一句“程式化”语句,以对仗的形式分别描写友人即将抵达的目的地之景色以及送别地点之景色,其作用无非是借景色的对仗,写未行之人对远行之人的想念与思忆,凸显出送别双方的深厚情感。说起离别诗的“程式化”,本诗的尾联部分也难逃“程式”的命运。离别诗的尾联一般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的诸多情感,这种情感一般是根据离人的离开原因不同而呈现差异,反过来说,离别诗的尾联一般可以推测离人的离开原因,对推测离人的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不能随友人同往扬州表示自己的歉意,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有可能是作者的年少好友或是同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