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昭应王明府溪亭

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行人自折门前柳,高鸟不离溪畔峰。晓渭度檐帆的的,晚原含雨树重重。轩车过尽无公事,枕上一声长乐钟。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赵嘏(806-853)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少时游历四方,大和七年落第,寓居长安多年,期间以诗文干谒王官大臣。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初为渭南尉。少有诗名,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杜牧赞赏为“赵倚楼”。
写作背景
无法确定
作品鉴赏
此诗具体创作年份无考。王明府,其人不详。按照唐人称县令为明府的惯例,此人应是昭应县令。作品前四句以王明府比作陶渊明,从诗中提到的“靖节”、“彭泽”、“菊洲”等词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提到的“门前柳”也是用此典,将王明府比作陶渊明。“晓渭”两句写昭应县周边的明丽景色:首句写晨景,渭水边的船帆清晰可见;次句写晚景,原上的树在雨滴的关怀下雾气蒙蒙,隐约可见。这两句写景对于全诗抒发感情有重要作用,所写的景物都是一些平常的、习见的、看来让人心生闲适感情的景色。有了此种景色的衬托,作者在最后两句中,写到了王明府整日悠闲无公事,过着一种令人艳羡的闲适生活。在对这种生活的描写中,还蕴含著作者对于王明府这样的闲适悠然的生活的向往,这才是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