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下苑经过劳想象,东门送饯又差池。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位置
创作时间
837年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出生于郑州荥阳。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蹭蹬一生。李商隐工诗,善属文。其爱情与无题诗最佳: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为人传诵。
写作背景
开成二年,李商隐及第后有诗赠同年
作品鉴赏
唐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及第,有诗赠同年。诗作首联为全诗伤感离别的情思奠定基调,此联写及第后就和同窗分别的不舍情绪。诗作的颔联由上联对友人不舍情绪,生发出别后不知何时再见的愁苦情绪,情绪再度加深。颈联两句,一是写作者未能同友人共赏曲江美景;二是写作者因在分离时候没有同友人相聚,感到遗憾的情绪。尾联写作者刚刚及第,喜悦的心情还未散去,所以此时送别,尽管没有同窗友人共聚,也没有令作者过度沉湎于分手的痛苦中。最后一联属于唐人创作送别诗的标准范式:首联先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颈联写同友人的回忆,或者送别时的盛大场景;尾联则当写友人离开之后,作者的心情独白。多数作者在尾联中,对其情绪有所控制,表现为由前文写到的离愁别绪“退回一步”,从苦痛的离愁中跳脱出来,再写别的情绪。正如此诗,前三联写作者对友人的不舍,而最后一联则转而写及第后喜悦情绪,不足以使作者过度沉湎于离愁中。这种类似劝勉的话语,实则是已经沉湎于苦痛情绪的作者的自我解脱,自我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