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故人

此别不可道,此心当语谁。春风灞水上,饮马桃花时。

误作好文士,只应游宦迟。留书下朝客,我有故山期。
位置
创作时间
年份未详
作者简介
李端(737—784)字正已。大历十才子之一。年少尝隐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写作背景
李端晚年曾隐居衡山,此作或作于此时期前后。
作品鉴赏
李端晚年曾隐居衡山,此作或作于隐居衡山前后。此作虽为送别故人的作品,却借送别故人书写自我心迹,与前作《送丁少府往唐上》同一窠臼。诗作的首联即表现出作者借此诗抒发心迹的端倪。句中的“心”字当是作者自我的心迹表现。颔联两句描绘作者送别故人的场景,与其他作者相同,李端此处也是选用了温柔和美的意象入诗,营造静美浪漫的春景,掩饰离别时候应有的愁苦情绪,令人读来赏心悦目,如景在眼前,却又感觉有愁苦情绪,蕴藉之至。诗作的下半部分应是作者的心迹表达。颈联两句作者讲自己在元和五年才进士及第,远游作官的经历耽误了作者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作者为其愤懑不平。诗作的最后一联中,作者为这种不满情绪找到了表达的突破口。作者在最后一联言自己有归隐之心,将俗务抛诸脑后,一心只关注自我修养。从这首诗与前作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李端从进士及第到为官多年这段时间里的心迹变化:李端再也不是那个逗留长安多年,自怨自艾无能为力的青年士子,而成长为一个追求自我内心世界满足,自我内心世界超越的世外高人,这是令人读来欣喜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