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创作时间
695年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汾州隰城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中宗景龙中(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后因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钦州。善工诗,有《宋之问集》传世。
写作背景
公元695年,宋之问奉使嵩山,至崖口,有诗。
作品鉴赏
公元695年,宋之问奉使嵩山,至崖口,有诗。诗人初至崖口,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大量笔墨敷衍,赞美峥嵘好景。在此首诗篇中,风景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诗人的反应则是简短的、抒情的。从刀削斧刻的崖口众山、嵚崟高耸的连天绝壁,到彤红的落日、澄碧的春潭,再到潮湿的苔藓、清幽的松石,视野由远及近,浑然而成地将诸多景物熔铸于笔端。诗中的视觉形象相对统一,更接近于盛唐纯熟的风景处理的手法。诗人截取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夜色渐浓的崖口,将“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的自得自适与行役的劳苦困顿相对立,惆怅的思绪浸淫着诗人的